开国中将王近山,有着一个特别的绰号——“王疯子”。这个外号的由来,源自他年轻时在一次激烈战斗中的表现。当时,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,他毫不畏惧,凭借着惊人的勇气在生死边缘上演了一场绝地反击,最终击毙敌人。自此,“王疯子”这个名字便如影随形,伴随他走过了整个人生。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,再到解放战争,王近山的“疯劲”贯穿其中,敌人每次听闻他的名字,都不由自主地心生恐惧,甚至对他的战斗风格感到深深的忌惮。
王近山将军对于这个“疯子”的绰号也曾做过解释。他认为:“人一旦疯起来,连阎王爷都不敢收,因为怕麻烦,所以在战场上,越疯越难被打死。”从这句话中,我们能感受到他那种不怕死、敢于冒险的战斗精神。这种精神也正是如今大家所称道的“亮剑精神”,在王近山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。
到了1949年,随着我军渡江战役的展开,王近山再一次发挥了他那股“疯劲”,毫不松懈地指挥部队继续奔袭,催促着麾下战士们不断推进,最终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歼战。
淮海战役结束后,国民党残余部队撤退至长江以南,并在长江防线上进行紧急部署,试图借助长江的天然屏障和海空军的优势,阻止我军渡江。然而,面对我军雷霆万钧的攻势,国民党军的防线很快就被突破。1949年4月23日,南京解放,标志着我军渡江战役的第一阶段任务取得了成功。
展开剩余79%尽管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,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。接下来的任务依然异常艰巨。时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与总前委的其他成员召开会议,分析敌军动态后判断:国民党军的溃败意味着他们会试图在钱塘江、沪杭公路和皖浙山区等地重新集结,意图形成新的防线。因此,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绝不能让敌人重整旗鼓,必须趁早摧毁敌人残余力量。
为此,刘伯承在请示总前委后,下达了“猛打、猛冲、猛追”的命令,要求二野的部队不允许敌人喘息,务必尽早将其彻底消灭。接到命令后,二野迅速行动,陈锡联的三兵团负责左路,杨勇的五兵团负责中路,陈赓的四兵团负责右路,总兵力达到30万。王近山所率领的三兵团12军也不甘示弱,表现出色。
12军作为一支声名赫赫的“王牌部队”,以勇猛无畏的作风著称。尤其是王近山担任军长后,更是带领这支部队屡建奇功。然而,在渡江战役中,12军未能经历太多激烈的战斗,反而让士兵们感到有些“手痒”。王近山迫切希望能打一场硬仗,因此,他决定无论如何要圆满甚至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。
王近山的第一个命令下达给了12军35师的师长李德生。当时,王近山要求李德生在最短时间内追击并消灭国军刘汝明部。刘汝明在4月21日,见到战局不利,便率先逃离,迅速带领部队南撤。王近山认为刘汝明逃得太快,必须将其截住。因此,李德生接到命令后,迅速带领部队展开追击。
李德生为了追上刘汝明,带领35师在两天内强行行军110公里,速度惊人,但刘汝明凭借快速的撤退,最终还是未被抓住。当李德生将这一情况上报给王近山时,王近山勃然大怒,并迅速给李德生发去电报,要求他在追击敌人时,必须“不顾疲劳、不怕困难”,要进行不间断的追击,直至敌人全军覆没。
这道命令乍一听似乎有些不近人情,但实际上,这恰恰是对士兵最好的保护。在军事上,有一个词叫“慈不掌兵”,意思是指心慈手软的指挥官无法带好部队。但其实,这并不意味着对士兵生活上的苛刻要求,而是指在军令和纪律面前,必须严格执行。
举个例子,历史上著名的岳飞,他治军以“仁义”著称,与士兵同吃同住,体恤士兵的艰难困苦。然而,当士兵违反军法时,他绝不会姑息。岳家军的威名不仅仅是靠仁爱,也正是严明的军令和纪律确保了队伍的战斗力。正如王近山所做的,他严明的军令保证了部队的高效执行,避免了无谓的牺牲。
回到王近山,他在4月25日再次下达命令,要求李德生带领部队火速向徽州进军,追击敌人的主力。虽然前方有80多公里的距离,并且天气恶劣,但李德生毫不犹豫,指挥部队克服困难,在一天内赶到徽州,将驻守的敌人击溃。如果没有王近山的催促,敌人可能会有机会逃脱。
然而,战斗刚结束,王近山的电报再次到达,要求李德生继续追击敌军,不容休息。最终,35师一路追击,成功解放了金华、兰溪、义乌等地,期间共计奔袭1000公里,战士们几度体力透支,但依然完成了任务。
王近山的这一系列命令,看似不近情理,但背后却是他深知,只有坚持不懈地追击敌人,才能尽快消除后患。正如他所说:“不姑息部队疲劳,务求全歼逃敌”,这是他军事领导的核心原则,也是他“疯”劲的体现。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追击,王近山最终帮助我军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后方,减少了未来的战争损失。而这种精神,正是“亮剑精神”的真正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盈配资-配资门户网网站-按天配资利息-股票配资链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